推薦電影
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
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
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
腕龍


腕龍(學名:Brachiosaurus)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,生活於晚侏羅紀,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。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「βραχιων」(前臂)及「σαυρος」(蜥蜴)結合而來,因牠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。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,亦是所有最聞名的恐龍之一。
數十年以來,腕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。但後來發現數種泰坦巨龍類恐龍(如阿根廷龍),都比腕龍為大。最近,另一種腕龍科的波塞東龍亦被發現,就已知不完整的化石,亦可能比腕龍為重。
腕龍最初令人認為是具有比較完整化石標本的恐龍中,最大的物種,包括在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,世界上最高的組裝骨骼,都是屬於布氏腕龍(B. brancai)的。有些科學家認為布氏腕龍其實是屬於另一個屬,稱為長頸巨龍。模式種高胸腕龍(B. altithorax)的正模標本包含了七節後背椎、薦骨、尾椎的近端、鳥喙骨、肱骨、股骨及肋骨,這些骨骼都足以估計其大小。腕龍的脊椎與肋骨具有空腔,可以減輕體重。
數十年以來,腕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。但後來發現數種泰坦巨龍類恐龍(如阿根廷龍),都比腕龍為大。最近,另一種腕龍科的波塞東龍亦被發現,就已知不完整的化石,亦可能比腕龍為重。
腕龍最初令人認為是具有比較完整化石標本的恐龍中,最大的物種,包括在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,世界上最高的組裝骨骼,都是屬於布氏腕龍(B. brancai)的。有些科學家認為布氏腕龍其實是屬於另一個屬,稱為長頸巨龍。模式種高胸腕龍(B. altithorax)的正模標本包含了七節後背椎、薦骨、尾椎的近端、鳥喙骨、肱骨、股骨及肋骨,這些骨骼都足以估計其大小。腕龍的脊椎與肋骨具有空腔,可以減輕體重。
腕龍的骨骼圖
基於完整的骨骼,腕龍被估計達25米長,頭部可提高至離地面13米高。一些來自較大型標本的化石碎片,顯示腕龍可以生長至比這個數值多15%。這些碎片包括有獨立的腓骨(編號HMN XV2),長1,340厘米,而其中的肩胛喙狀骨被認為是屬於超龍的。
在過去,腕龍的體重有者不同的估計值,小至15公噸,[2]大到78公噸。[3]這些估計值卻有一些問題,如15公噸的數值是基於肢骨而非整個身軀模型,而78公噸的數值是基於一些過時及過重的模型等。一些近期的研究基於骨學及推測肌肉組織估計重量為32公噸、[4]或37噸。[5]而編號HMN XV2的大型標本被認為重達48到56公噸。
基於完整的骨骼,腕龍被估計達25米長,頭部可提高至離地面13米高。一些來自較大型標本的化石碎片,顯示腕龍可以生長至比這個數值多15%。這些碎片包括有獨立的腓骨(編號HMN XV2),長1,340厘米,而其中的肩胛喙狀骨被認為是屬於超龍的。
在過去,腕龍的體重有者不同的估計值,小至15公噸,[2]大到78公噸。[3]這些估計值卻有一些問題,如15公噸的數值是基於肢骨而非整個身軀模型,而78公噸的數值是基於一些過時及過重的模型等。一些近期的研究基於骨學及推測肌肉組織估計重量為32公噸、[4]或37噸。[5]而編號HMN XV2的大型標本被認為重達48到56公噸。
腕龍是屬於蜥腳下目的四足草食性恐龍,有著長的頸及尾巴,腦部相當小。與蜥腳下目的其他科不同,牠的身體結構像長頸鹿,有著長的頸及前肢。腕龍的牙齒是竹片狀的,很適合牠那草食性的特徵。牠的頭顱骨有著很多小孔,可能是幫助減輕重量。腕龍的鼻孔位於頭頂上。前腳的首趾及後腳的首三趾都有爪的。腕龍的頸椎有13節,背椎有11或12節,以及5節薦椎。
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
零次文獻
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
圖書館

地址
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
簡介
本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,創設於民國22年,85年始易名為國家圖書館。民國70年奉 行政院核定兼辦「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」業務,76年該中心奉令改稱「漢學研究中心」。民國73年報請 行政院核定,於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科技大樓內附設「資訊圖書館」,該館於77年正式啟用。民國88年報請 教育部核定,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「全國期刊文獻中心」。民國97年於延平南路原實踐堂舊址成立「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」。依「圖書館法」規定,國家圖書館為「全國出版品之法定送存機關」,本館的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,係「以政府機關(構)、法人、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,徵集、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,保存文化、弘揚學術,研究、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。」面臨知識經濟時代,本館已提供複合式服務,實體與虛擬館藏並重,紙本與數位化典藏兼顧。
館藏特色
1. 普通書刊:依據《圖書館法》第十五條的規定,「為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」,本館為「全國出版品的法定送存機關」,國內政府機關(構)團體、學校、個人或出版機構等發行出版品時,應於發行時送存本館乙份(政府出版品兩份)。本館據此規定徵集國內出版品,故本館收藏當代國內出版品最為完備。
2. 善本圖書:本館除典藏當代國內出版品外,也徵集歷代典籍。館藏善本古籍達126,292冊,普通本線裝書121,921冊,其中宋版175部,金版6部,元版272部,明刊本6千多部,名家稿本、批校本1千餘部,歷代手抄本近3千部,其餘則有敦煌寫經153捲及高麗、日本、安南之舊刻本,藏品頗富精美。
3. 政府出版品:本館所藏的本國政府出版品係直接向各級政府機關(構)徵集;外國政府出版品係各國依官書交換協約的規定,由其主持的交換機構,蒐集該國政府出版品寄贈我國;另外各國際組織的出版品亦為本館之蒐藏範圍。
4. 漢學研究資料:本館自民國70年兼辦漢學研究中心業務以來,即積極蒐集有關漢學研究的中文書刊資料、海外佚存古籍與敦煌遺書微縮捲片、歐美國各大學有關漢學研究的博士論文、大陸出版文史哲各類學術性書刊學報等。
5. 微縮資料:本館為妥善保存資料,自民國63年起,陸續將館藏善本、普通本線裝書拍攝成微縮捲片,部份重要報刊亦已拍成微捲以供典藏保存。
6. 國家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及光碟系統:本館為方便讀者查檢資料,運用電腦及通信科技,積極建立本館各項自動化作業、開發書目索引線上系統、光碟及專題全文影像系統,提供讀者查詢使用。本館所建各項資料庫以國內出版品為主,範圍包括館藏中、西文書刊、期刊論文、學位論文、政府公報、政府出版品、出國報告、善本書及文學和藝術作家資料等。
7.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:國家圖書館為服務遠距離讀者,不必到館便可透過全球資訊網(WWW),即時查詢各類文獻資料,並取得已授權的該項文獻的全文,特開發本系統。自民國85年起提供合作圖書館遠距文獻傳遞服務,方便各地讀者利用各合作圖書館,以網路獲得資訊。
國立台中圖書館 http://plisnet.ntl.gov.tw/
簡介
本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,創設於民國22年,85年始易名為國家圖書館。民國70年奉 行政院核定兼辦「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」業務,76年該中心奉令改稱「漢學研究中心」。民國73年報請 行政院核定,於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科技大樓內附設「資訊圖書館」,該館於77年正式啟用。民國88年報請 教育部核定,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「全國期刊文獻中心」。民國97年於延平南路原實踐堂舊址成立「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」。依「圖書館法」規定,國家圖書館為「全國出版品之法定送存機關」,本館的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,係「以政府機關(構)、法人、團體及研究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,徵集、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,保存文化、弘揚學術,研究、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。」面臨知識經濟時代,本館已提供複合式服務,實體與虛擬館藏並重,紙本與數位化典藏兼顧。
館藏特色
1. 普通書刊:依據《圖書館法》第十五條的規定,「為完整保存國家圖書文獻」,本館為「全國出版品的法定送存機關」,國內政府機關(構)團體、學校、個人或出版機構等發行出版品時,應於發行時送存本館乙份(政府出版品兩份)。本館據此規定徵集國內出版品,故本館收藏當代國內出版品最為完備。
2. 善本圖書:本館除典藏當代國內出版品外,也徵集歷代典籍。館藏善本古籍達126,292冊,普通本線裝書121,921冊,其中宋版175部,金版6部,元版272部,明刊本6千多部,名家稿本、批校本1千餘部,歷代手抄本近3千部,其餘則有敦煌寫經153捲及高麗、日本、安南之舊刻本,藏品頗富精美。
3. 政府出版品:本館所藏的本國政府出版品係直接向各級政府機關(構)徵集;外國政府出版品係各國依官書交換協約的規定,由其主持的交換機構,蒐集該國政府出版品寄贈我國;另外各國際組織的出版品亦為本館之蒐藏範圍。
4. 漢學研究資料:本館自民國70年兼辦漢學研究中心業務以來,即積極蒐集有關漢學研究的中文書刊資料、海外佚存古籍與敦煌遺書微縮捲片、歐美國各大學有關漢學研究的博士論文、大陸出版文史哲各類學術性書刊學報等。
5. 微縮資料:本館為妥善保存資料,自民國63年起,陸續將館藏善本、普通本線裝書拍攝成微縮捲片,部份重要報刊亦已拍成微捲以供典藏保存。
6. 國家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及光碟系統:本館為方便讀者查檢資料,運用電腦及通信科技,積極建立本館各項自動化作業、開發書目索引線上系統、光碟及專題全文影像系統,提供讀者查詢使用。本館所建各項資料庫以國內出版品為主,範圍包括館藏中、西文書刊、期刊論文、學位論文、政府公報、政府出版品、出國報告、善本書及文學和藝術作家資料等。
7.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:國家圖書館為服務遠距離讀者,不必到館便可透過全球資訊網(WWW),即時查詢各類文獻資料,並取得已授權的該項文獻的全文,特開發本系統。自民國85年起提供合作圖書館遠距文獻傳遞服務,方便各地讀者利用各合作圖書館,以網路獲得資訊。
地址
台中市精武路291之3號
台中市黎明新村博愛街97號
台中市精武路291之3號
台中市黎明新村博愛街97號
簡介
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 (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, 簡稱 PLISNet),為「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」為整合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資源,提供給民眾使用公共圖書館資訊資源的入口網站,特策劃推動本項計畫,由陳昭珍委員主持,並委由國立臺中圖書館統一進行建置及維護作業,於1999年6月完成建置,並於7月開放使用。
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至2002年已全部完成(更新),各縣市文化局(文化中心)均提供集中及整合的書目館藏資料庫供使用者連結查詢,並且在其網站上提供多樣的資訊服務。因此,PLISNet 的目的即希望整合這些資訊,提供給使用者一致性的檢索服務。
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至2002年已全部完成(更新),各縣市文化局(文化中心)均提供集中及整合的書目館藏資料庫供使用者連結查詢,並且在其網站上提供多樣的資訊服務。因此,PLISNet 的目的即希望整合這些資訊,提供給使用者一致性的檢索服務。
特色
為擴大本館參考服務範圍、提升參考服務品質,並促進國內公共圖書館線上合作參考服務機制之建立, 特建置本網站。
1. 提供無遠弗屆的虛擬參考服務:透過本站的服務入口,提供讀者想問問題就可以立即詢問的良好管道,不必受限於圖書館的地理位置與開放時間,讓本地及遠地的讀者即使在非圖書館的開放時間,仍可方便且快速地提出諮詢問題或利用線上參考資源。
2. 擴大服務縣市、鄉鎮圖書館的讀者:目前縣市或鄉鎮圖書館普遍缺乏線上參考服務的機制,本站的建置提供縣市、鄉鎮圖書館的讀者直接諮詢的管道,開發虛擬參考服務的潛在讀者。
3. 吸引e世代的讀者利用虛擬參考服務滿足資訊需求:虛擬參考服務的產生,不可諱言地是現今資訊網路時代下的產物,圖書館面對e世代讀者的資訊需求,提供虛擬參考服務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,「虛擬參考服務網」的建置目標之一即在於此。
4. 加速常民知識及常識之累積與傳遞:藉由本站參考問題知識庫的建立,有助於提升民眾之資訊素養,透過網際網路的傳輸特性,更有利於知識之傳遞,如此得以提升圖書館的資訊服務功能。
本館沿革
翻閱著浩瀚書冊汲取無數精英的智慧在我家的另一間大書房
穿梭在知識的殿堂多少英雄豪傑陪伴著我一起成長
徘徊流連在書香世界裡劃破了時空的禁忌我的心靈隨著舞動飛揚
歷史與建築
本館前身為日治時期台中州立圖書館,於大正12年(西元1923年)成立,已有80多年的歷史,一直是中部地區民眾精神糧食的殿堂;歷經遷址、設分館及多次改制,民國88年,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更名為國立台中圖書館,民國97年,再改隸教育部。並以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,塑造良好閱讀環境,推廣全民閱讀活動,營造終身學習的書香社會為宗旨。
館舍位於台中市台中公園東北角,面臨精武路,緊鄰雙十路,佔地1,893坪。主要建築區分為閱覽服務區、讀者服務區、特色服務區、公眾服務區、行政區域。
中興堂演藝廳於民國61年興建落成啟用,為提升優質的藝文空間與表演環境,93年起進行整建改善工程,95年5月19日重新啟用,定位為全國性的表演場所。提供音響、燈光、舞台設備及觀眾席位1,240席。已於96年3月9日正式移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營運管理。
但因為整體面積與舊有格局已不敷使用,為因應時代趨勢的急遽變遷與圖書館功能的快速轉型,目前奉行政院核定遷建計畫,將遷至五權南路、建成路口,佔地2.1646公頃,朝全國數位公共圖書館發展,以建構華人地區最具規模之數位圖書館為目標,透過公共圖書館網路連結,以及數位電子資源整體規劃建置,成為全國數位資源典藏中心、圖書資源交換中心、數位資源共用中心、數位學習中心平台以及數位出版交流中心。
讀者服務與閱讀推廣
服務項目包括蒐集、整理、典藏適合民眾所需的各種圖書資訊,建立資訊查詢及數位化資源,提供閱覽、閱聽、參考及資訊等服務,辦理社教活動,加強與國內外各級公共圖書館、學校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。
近年來更致力於台灣地方文獻數位化,建立數位學習,保存文化資產多樣性,深化社區總體營造,推動社區閱讀,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,結合地方特色,推展圖書資訊利用,提升國民藝術創作與欣賞質能,積極營造優質的服務設施與文化環境。
為落實全民閱讀,藉由捐書、換書的過程,互享珍藏圖書資源,達成知識交流,重展圖書生命力;期望縮短城鄉差距,讓居住較偏遠鄉鎮民眾,藉由好書流通,亦能享受閱讀的樂趣,並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,強化文化公民品質。93年規劃辦理「全國好書交換日」活動,各縣市鄉鎮圖書館積極參與,獲地方民眾廣大迴響,95年更延續前二年輝煌的成果,規劃社造點加入,除進行常態性換書活動外,並首創好書交換閱讀經驗分享活動,讓愛書人分享閱讀的浪漫及喜悅,以落實推廣全民閱讀真正意涵。
目前本館藏書78萬4,484冊(件),年增量6萬多冊;借書96年度141萬7,998冊;讀者96年度95萬多人次,96年每日平均3,947人次。
輔導業務展新局
77年起,由本館組成輔導小組,分赴各鄉鎮圖書館進行輔導訪視,並彙整訪視座談資料及問卷調查,作為行政決策及規劃圖書館營運之參考。85年並配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承辦「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議委員會」業務,協助21縣市文化局圖書館及四百餘所鄉鎮圖書館完成自動化作業。接著92年至93年更由本館負責執行「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」及「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架設計畫」,協助三百餘所公共圖書館完成軟硬體設施強化計畫,澈底活化全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氛圍。
繼而持續培育文化人才,推展各項計畫,以強化各級公共圖書館之營運與管理;輔導各縣市文化局圖書館及鄉鎮圖書館連結,推動策略聯盟之合作關係,資源共建共享,為全國公共圖書館業務永續發展而努力。
本館沿革
翻閱著浩瀚書冊汲取無數精英的智慧在我家的另一間大書房
穿梭在知識的殿堂多少英雄豪傑陪伴著我一起成長
徘徊流連在書香世界裡劃破了時空的禁忌我的心靈隨著舞動飛揚
歷史與建築
本館前身為日治時期台中州立圖書館,於大正12年(西元1923年)成立,已有80多年的歷史,一直是中部地區民眾精神糧食的殿堂;歷經遷址、設分館及多次改制,民國88年,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更名為國立台中圖書館,民國97年,再改隸教育部。並以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,塑造良好閱讀環境,推廣全民閱讀活動,營造終身學習的書香社會為宗旨。
館舍位於台中市台中公園東北角,面臨精武路,緊鄰雙十路,佔地1,893坪。主要建築區分為閱覽服務區、讀者服務區、特色服務區、公眾服務區、行政區域。
中興堂演藝廳於民國61年興建落成啟用,為提升優質的藝文空間與表演環境,93年起進行整建改善工程,95年5月19日重新啟用,定位為全國性的表演場所。提供音響、燈光、舞台設備及觀眾席位1,240席。已於96年3月9日正式移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營運管理。
但因為整體面積與舊有格局已不敷使用,為因應時代趨勢的急遽變遷與圖書館功能的快速轉型,目前奉行政院核定遷建計畫,將遷至五權南路、建成路口,佔地2.1646公頃,朝全國數位公共圖書館發展,以建構華人地區最具規模之數位圖書館為目標,透過公共圖書館網路連結,以及數位電子資源整體規劃建置,成為全國數位資源典藏中心、圖書資源交換中心、數位資源共用中心、數位學習中心平台以及數位出版交流中心。
讀者服務與閱讀推廣
服務項目包括蒐集、整理、典藏適合民眾所需的各種圖書資訊,建立資訊查詢及數位化資源,提供閱覽、閱聽、參考及資訊等服務,辦理社教活動,加強與國內外各級公共圖書館、學校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。
近年來更致力於台灣地方文獻數位化,建立數位學習,保存文化資產多樣性,深化社區總體營造,推動社區閱讀,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,結合地方特色,推展圖書資訊利用,提升國民藝術創作與欣賞質能,積極營造優質的服務設施與文化環境。
為落實全民閱讀,藉由捐書、換書的過程,互享珍藏圖書資源,達成知識交流,重展圖書生命力;期望縮短城鄉差距,讓居住較偏遠鄉鎮民眾,藉由好書流通,亦能享受閱讀的樂趣,並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,強化文化公民品質。93年規劃辦理「全國好書交換日」活動,各縣市鄉鎮圖書館積極參與,獲地方民眾廣大迴響,95年更延續前二年輝煌的成果,規劃社造點加入,除進行常態性換書活動外,並首創好書交換閱讀經驗分享活動,讓愛書人分享閱讀的浪漫及喜悅,以落實推廣全民閱讀真正意涵。
目前本館藏書78萬4,484冊(件),年增量6萬多冊;借書96年度141萬7,998冊;讀者96年度95萬多人次,96年每日平均3,947人次。
輔導業務展新局
77年起,由本館組成輔導小組,分赴各鄉鎮圖書館進行輔導訪視,並彙整訪視座談資料及問卷調查,作為行政決策及規劃圖書館營運之參考。85年並配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承辦「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議委員會」業務,協助21縣市文化局圖書館及四百餘所鄉鎮圖書館完成自動化作業。接著92年至93年更由本館負責執行「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」及「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架設計畫」,協助三百餘所公共圖書館完成軟硬體設施強化計畫,澈底活化全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氛圍。
繼而持續培育文化人才,推展各項計畫,以強化各級公共圖書館之營運與管理;輔導各縣市文化局圖書館及鄉鎮圖書館連結,推動策略聯盟之合作關係,資源共建共享,為全國公共圖書館業務永續發展而努力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